2016年11月7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何勇宁研究组的研究论文“Keratin mediates the recognition of apoptotic and necrotic cells through dendritic cell receptor DEC205/CD205”,揭示了免疫受体DEC205/CD205通过结合细胞角蛋白识别死亡细胞的分子机制。
人体每天有大量细胞死亡,对死亡细胞的识别和清理是维持机体稳态和避免自身免疫等疾病所不可或缺的,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通常由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吞噬细胞参与完成。吞噬细胞对死亡细胞的识别需要通过其表面受体分子来实现。DEC205(CD205)是树突状细胞的主要标志物和胞吞受体之一,并被广泛用于免疫疗法中。但目前对它的功能了解却非常有限,自该受体1995年被发现以来,其细胞配体一直未被找到。课题组在前期研究中发现,DEC205的胞外部分在酸性条件和碱性条件下呈现不同的构象,而这种构象变化与其功能直接相关。DEC205仅在酸性条件下特异性识别凋亡坏死细胞,从而揭示了其作为死亡细胞受体的生理功能(PNAS,2015)。但DEC205是如何识别死亡细胞的,其机制仍然不清楚。
在本项工作中,曹龙兴等研究人员在前期结果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实验,寻找人源DEC205在细胞上的配体。结果发现,角蛋白(keratins)是DEC205的内源性配体。进一步的实验表明,人源DEC205分子可以在酸性条件下通过其N端结构域特异性识别角蛋白的C端结构域。角蛋白是细胞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可以形成纤维状的中间丝参与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力学特性,但角蛋白的其它生理学角色并不十分清楚。这项工作表明,角蛋白不仅在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也可以作为细胞死亡的标志物被免疫系统识别,并介导一条依赖酸碱性的死亡细胞识别清理通路。另外,角蛋白和肿瘤之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并被用于多种肿瘤的临床诊断。因此,DEC205作为角蛋白受体这一发现也为肿瘤及相关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思路。
该研究得到了中科院、科技部和基金委的经费支持,以及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上海)多个技术系统的大力协助。
角蛋白通过DEC205介导死亡细胞的识别